一次理清Blender中模型上色的方法🎨


嗨,Reader

開始分享Blender教學以來,我發現很多同學對於UV、材質、點上色等等概念還是很模糊。就算跟著教學做,還是覺得一知半解。這封信希望幫助你一次性理清Blender中最常用的模型上色方法,希望對你有幫助喔!

一切的開始,賦予材質(Material)

任何模型在剛創建的時候,都是沒有顏色的。如果你要給模型上色(包括貼圖)的話,原理上其實是把顏色資訊指定給材質;再把材質指定給模型。所以,任何上色操作以前,都先要給模型賦予一個材質,方便後續的操作。

賦予材質顏色(貼圖、上色)

有了材質後,就可以來討論要如何將模型透過材質來上色。

一個預設的原理化BSDF材質,可以調整基礎色來直接設置單一顏色,但如果我們不要單色,而是比較複雜的紋路、圖騰、圖案等,則會根據不同的情況,選擇不同的上色方法,我認為最常用的種類型分為以下兩種。

  1. 來源為圖像:將圖片“貼”到模型上
  2. 來源為點著色:直接在模型上“畫”

▋ 來源為圖像:

第一種情況,是最常見也最常用的上色需求,比如我們要在模型外觀上加上噪點、刺青或繪製貼圖等,這種將特定圖像貼附到模型上的行為,在Blender中就叫做紋理映射。又因為圖像本身是2D的,而模型是3D的,將2D圖像的資訊轉換到3D的相對位置,需要一個座標轉換的過程,不同座標轉換的種類,在Blender中稱為紋理座標,在映射紋理時,可以透過選用不同的紋理座標(如UV、物體、生成等)來映射我們想一的效果,也可以透過映射節點,來控制映射下去的尺寸跟位置等等。

紋理映射節點的具體接法如下,最左邊的紋理座標(紅色),決定了用什麼類型的座標轉換;映射節點(藍色),則決定了貼上去圖片的相對位置跟尺寸,而圖像紋理(黃色)則是貼上去的圖案本身,可以替換成任何其他圖像、自行繪製、或像噪波那種程序化紋理。

關於紋理座標的概念跟常用的種類,可以參考我這系列的影片,其中有非常詳細的說明。

▋ 來源為點著色

第二種情況,則是不用圖片,而是直接將模型的頂點色作為材質基礎色的輸入。因為頂點色是在頂點繪製模式下直接畫在模型上的,所以不需要進行2D到3D的座標轉換,也不需要使用紋理座標映射節點。只需將顏色屬性節點連接到原理化BSDF材質的基礎色即可。

特別要注意的是,很多人在頂點繪製模式下為模型上色時,會奇怪為什麼顏色沒有顯示。這是因為即使顏色資料來源於模型本身,仍然需要通過顏色屬性節點帶入基礎色,才能透過Shader(原理化BSDF)顯示在3D視圖中。

另外,頂點著色顧名思義,就是在頂點繪製模式下為每個頂點染色。模型的頂點越多,可以繪製的細節就越精細;反之亦然。所以會需要特別注意軟體的效能,我個人會比較常用在簡單的雕刻作品的上色中,可以避免拆UV的麻煩。

以上就是今天的分享囉~希望這篇文章能讓你更清楚一點了解Blender模型上色的觀念,如果有任何問題,或不清楚的地方,都可以回信詢問。

P.S. 最近比較多時間花在幫家人打理工作,能製作影片跟寫信的時間少了很多,但我還是會盡量寫信、剪片,帶給大家好的內容。如果你有一些建議或想許願什麼內容的話,都歡迎跟我說喔!

那我們就下封信再見囉。

查克

Hi!我是查克

這裡是我曾經寄送的電子報,相信內容會對你有幫助喔! 如果你希望每週能收到有關於3D創作的實用內容, 歡迎填寫EMAIL訂閱我的電子報喔!

Read more from Hi!我是查克

哈囉!Reader 在我頻道的第一部Youtube影片中,我講解了角色打光的一些基本觀念,包含燈光的種類、參數跟布光方法等(如果沒有看過的,可以點連結看看喔!)今天想跟大家分享一個很簡單,可以讓燈光顏色更自然的實用節點—黑體節點(Blackbody Node) ▋ 什麼是黑體? 你可能看過直播或影片製作時,會使用一種可調色溫的補光燈。黑體節點就是讓我們在 Blender 中的燈光顏色可以像這種補光燈一樣,透過調整色溫的方式來進行調節。 黑體的原始定義是:當黑體被加熱升溫時,會輻射出不同顏色的光,從深紅、橘黃到白色、藍色,隨著溫度提升,光的顏色也會改變(可能和我們直覺的想法有點相反,可以把它想像成加熱的金屬棒,溫度越高,顏色會從紅色漸漸轉變為藍色)具體的數值和顏色對應,你可以參考下方的範例圖片。 黑體節點的效果 在Blender中,雖然燈光的顏色預設是可以隨意調整的,但如果今天要製作比較寫實、符合真實世界規律的燈光顏色的話,則需要遵循一定的色溫範圍。黑體節點可以讓我們很輕鬆的找到符合自然界的真實燈光效果,讓整個畫面更加自然(如果是霓虹燈或特殊顏色效果的燈光,則不受此限) ▋...

哈囉!Reader 每個禮拜我都會寫一些跟CG創作有關的小觀念,在Email內跟你們分享。而其中很多內容其實都來自於我的線上課程的學員,或是一些來詢問問題的網友,最近我遇到一個連續被問到的類似的問題,跟建立建模的思路有關,跟你分享🙂 3D新手很容易有個疑問,就是會不知道怎樣去區分什麼種類的模型,適合用怎樣的製作方式?要討論這個問題之前,我們需要先簡單的說明一下,Blender有哪些常見的建模方式: 多邊形建模(Poly Modeling) - 由一個初始模型,透過編輯模型的點、線、面,去拓展、構建出所需的造型。 雕刻建模(Sculpt)- 在一個網格基底上,透過推拉、變形、雕塑的方式來捏出複雜的造型。 曲線建模(Curve Modeling) - 利用曲線物體建構出一些流線型或管狀物件。 其它- 融球、修改器、粒子等… 其中,比較容易混淆的,是多邊形建模跟雕刻建模這兩種類型。什麼時候用多邊形?什麼時候用雕刻?下面就透過幾張圖,試著幫助你釐清一下建模的思路,讓你可以找到當下最適合的建模方法😎 舉以下兩張圖片為例,多邊形或雕刻兩種方法來選的話,你各自會選用哪個方式來製作呢?...

哈囉!Reader 用Blender創作時,不管是使用下載的資產或是自己創作,或多或少都會接觸到一些PBR材質相關的內容。而PBR的核心,其實就是讓模型在「質感」跟「細節」上更加擬真。(不知道什麼是PBR材質,可以到我的頻道觀看-15分鐘學會PBR材質-觀念篇) 「質感」上,我們透過定義材質的金屬度、粗糙度(和其他物理參數),來實現真實物體的反射效果。 「細節」上,則會使用「法線貼圖」,來增加模型的表面細節。 我們知道,當一個模型的面數越高,表示越能做出更豐富的細節。理論上,極高的面數當然可以做出極為真實的模型。但是當我們需要在遊戲或動畫中使用這些資源的時候,過高的面數會對遊戲的容量跟效能產生極大的負荷。這就是為什麼,我們需要找到保持模型效能的同時,也能增加模型細節的解答,而這個解答就是法線貼圖,又稱Normal map。 Normal map的作用 不曉得你有沒有看過肌肉衣?不知道的可以去Google一下🤣 Normal map的作用,其實就類似穿上肌肉衣…只不過肌肉衣本身是帶有真實的凹凸浮雕;而Normal...